一部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不难拥有深情的中学生读者到深沉的大学教授读者,但常识使我们知道,一本数学书很难也有如此的幸运:因为能吸引中学生的数学书往往会使大学教授感到肤浅,而能吸引大学教授的数学书又往往会使中学生感到深奥。
如同任何事情都可能有始料未及一样,由陕西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研究室主任罗增儒教授撰著的《数学解题学引论》,本来是面向中学教师的,而实际情况似乎正使得中学师生与大学师生都有共同的阅读兴趣。武汉教育学院院长郑隆?教授初读了这本书后认为:“写得有系统、有哲理、有剖析、有创见,不同于一般解题的书(一点阐述+例子)”。湖南省郴州市一位中学生邝维购了这本书后,觉得“此书太好”,立即“再购一本赠与老师”。有45年教龄的特级教师杨象富认为,此书“搜炼中外,众多创造,高见切实,妙解惊人,文笔信雅,引人入胜,洋洋巨著,不觉其厚。”并三次购买此书,分赠几十位弟子。
正因为有从中学到大学的广泛读者基础,《数学解题学引论》自1997年6月问世以来,才突破了大部头学术著作发行难的惯例。仅半年多的时间,首版4000册销售罄尽。为满足广大读者需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印5000册,1998年5月已面市。在此期间,该书作者收到了除台湾、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读者来信400多封,或询问书的出版情况,或因“当地新华书店无书”而请求代为“邮购”,或对该书作简要评价。
一部学术性著作为什么会拥有跨度这么大的读者的关注呢?这恐怕与该书的内容特点及作者的个人经历都有关系。
1.根植于中国宏大的解题实践
解题是初等数学中一件极富独创性的工作,研究解题从来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课题。但当前的解题资料谈理论的少了点实际,谈实际的少了点理论。罗增儒教授的情况有点特别,他从教初中数学起,历经教高中、教大学、带研究生,因而熟悉各个层次的读者与解题教学;并长期从事高考阅卷与分析、竞赛命题与研究,已发表了几百篇解题文章,出版了《怎样解答高考数学题》、《数学竞赛教程》、《数学的领悟》、《高中数学好题巧思妙解》等多部著作,他是我国中学数学解题实践的一个积极参加者。在此基础上他撰著的《数学解题学引论》,既有各层次的实践又有深层次的分析,既有个人的思考又有集体的智慧。扬州中学高级教师张乃达认为,此书“可以讲既是对国内近十年来解题研究的总结,又是建立解题理论的开创性工作。”正因为有中国宏大的解题背景,又有作者从中学到大学的解题经历,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高观点数学思想与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写作风格。确实,大量的例题都直接取自中学数学,中学师生并不陌生,但所进行的理论分析,所获得的新解、巧解和多解,确非因袭成文。
2.触及到解题教学的本质课题
该书没有在数学解题的外围兜圈子,作者直截了当地给自己定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解题规律,回答“怎样学会解题”。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怎样学会解题”都是解题教学的本质课题。这涉及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而能引起师生的共同兴趣是顺理成章的。
该书作者从解题著作的学习和解题实践的锻炼中体会到,不少学习用功的学生总是停留在知识型的水平上,不能形成较强的解题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既没有分析典型的例题,又没有分析自己的解题过程。事实上,题目的初步获解或典型题解的初步看懂,只不过是实现了信息向大脑的线性输入,只不过是为进一步的提高准备了材料基础。真正有价值的、体现学习者的主动创造性的工作是将历时性的线性材料组织为一个共时性的立体结构。这时,打破输入顺序的材料会呈现出更本质、更广泛的联系,新输入材料与已储存材料之间也会构成更本质、更广泛的组合,从而揭示出数学内容的更内在的逻辑结构和更直截了当的关系。所谓解题,无非就是寻找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时性的线性材料组织为一个共时性的立体结构”的过程,就是自觉培养解题能力的过程,也是解题能力迅速生长的过程。
据此,该书作者认为:“分析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是学会解题的有效途径。至少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之前,这是一个无以替代的好主意。”全书就在“分析解题过程”主线的牵引下,以高考题、竞赛题为基本素材,研究解题观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解题策略和习题理论,从而建立起一个解题理论框架。
由于解题思维的复杂性和各人解题经历的多样性,我们不期望出现“众口一词”的局面,正如该书作者所说:“画一个问号作为丑陋的开头,把完善、完整、完美的句号留给读者。”